《佛典》裡昔時佛祖拈花,惟迦葉微笑,既而步往極樂。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,得升天堂,佛祖就是佛祖,誰人能有這樣的境界?佛曰:一花一世界,一木一浮生,一草一天堂,一葉一如來,一砂一極樂,一方一凈土,一笑一塵緣,一念一清靜。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。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,一草一天堂。參透這些,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,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。她時,便帶著父母一起到處遊歷,入廟拜佛。受父母影響,大學時皈依佛門,成為一名佛弟子。大學畢業後,來到香港繼續深造,完成了碩士學位,便開始參與社會工作、地區事務。
  記者:據了解很少IANG學生畢業後從事地區工作,你是怎麼從事這個行業的?
  期桐:坦白說,那時我剛來香港,這裡的一切都很陌生。我記得讀書的時候遇到一位尊敬的長者,他一見我就給了我一個靈魂拷問:「你未來是想從商還是從政,還是當專業人士呢?」當時把我問住了,到差不多畢業我還在思考這個問題。後來基於對香港社會制度的好奇,剛好有這麼一個機會,也就順理成章了。當時的想法很簡單,就是想通過地區工作來了解香港社會的狀況。

 

 

  記者:後來事實與理想有距離嗎?
  期桐:我擔任大約一年時間的區議員助理社區工作,令我了解人間疾苦,人生百態。區議員在香港就是相當於居委會主任,代社區居民處理社區發生的任何問題。接觸的居民多了,就聽到不同階層的想法,明白了很多人性的東西。現在回想,社區經驗讓我學會面對不同類型的客戶,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,變得更有耐心,我覺得這些經歷對我職業轉型是非常寶貴的經驗。
  記者:那麼,你又是怎麼加入保險這一行,又為甚麼選擇卓越團隊?
  期桐:香港很多行業都已是夕陽產業,比如傳媒、零售、印刷業等等。在第二屆亞洲保險論壇上,特首林鄭月娥表示,希望透過高端服務和創新技術等方式,將香港打造成為國際保險中心。這令香港保險行業成為朝陽產業。另一方面,現代人面對工作壓力、空氣污染、食品安全等問題,越來越注重健康及生活品質,對醫療保障的需求提升,保險將成為每個人、每個家庭的硬性需求。
  其實,與其說我選擇卓越團隊,不如說我選擇了這個團隊。早在加入保險行業前我就認識了現在的團隊經理江紅姐,她與我亦師亦友,教會了我許多東西,也一直在鼓勵我。我和她理念相近,三觀一致,便毫不猶豫加入了她的團隊。

 

 

  記者:你覺得這個行業有甚麼優點?
  期桐:保險行業最大的優點就是事業高峰不設限、收入不設限、退休年齡不設限、團隊人數不設限、工作時間也不設限。靈活、自由,但也考驗一個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。在這個行業,永遠都走在奮鬥的路上,你要追逐,勇攀高峰,不能停歇。這對於一
個年輕人來說,是制度在不停地鞭策著我努力前行。在這裡,成績每年都歸零,這時候要保持「空杯心態」,在新的一年重新上路,爭取新的高峰。
  記者:加入保險行業後,你有沒有遇到甚麼挑戰?
  期桐:有啊!胡適說保險就是今天為明天作準備,我們做的就是未雨綢繆的事情。但當你和健康的人談疾病,和年輕的人談老去,和富裕的人談貧窮,和健在的人談生死,人的本能都是聽不進去的,這就是我遇到最大的挑戰。我要把風險、危機的概念傳遞
給每一個人,讓他們明白「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。」
  今時不同往日,今天的保險行業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。如今,絕大多數都是高學歷、行業精英加入。從事這個事業,必須具備各種專業知識包括:金融、稅務、法商、醫療、移民等等。因此我們必須自覺學習和迅速吸收,努力使自己成為全面性的人才。從這個角度來說,它對入行者的要求是超高的。

 

隨著越來越多高學歷人士加入,魚龍混雜的年代已成過去,未來競爭會越來越大,體現專業價值的時代已然來臨。

 

 

  記者:你入行四年,有甚麼事情對你觸動最大,讓你感觸最深?

 

  期桐:我想說說兩個故事。曾經有一位客戶主動找我,因為家人生病入院,治療開銷非常大,社保又報銷不足,使他萌生了購買商業保險的意識,我為他分析後建議配置重疾和醫療險。當時,他公司正好安排了例行體檢,結果顯示很多指標都偏離了正常值,核保部那邊就給他除外了,意思就是某些器官保險公司不承保。這類情況在業內並不少見,健康的時候是你選擇保險公司,反過來,你就沒有選擇了,能找一間公司承保,已是奢望。

 

 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理賠。四年前,有位媽媽為她5歲的小孩投保,兩年後小孩因疾病不幸去世,這對媽媽來說是「暴擊」。當時她傷心到甚麼都處理不了,我去見她,代她整理資料處理理賠。儘管對她來說一張理賠支票填補不了她的傷痛,但是,在那一刻,我明白了保險就是雪中送炭的意義。

 

  這幾年經驗告訴我,做保險本質上來說就是教育人們要有危機意識,做好風險管控。這或許就是冥冥中註定的緣份,因為從大學到研究生,讀的都是教育專業。教育,百年大計,保險,也是百年大計。教一項技能很容易,改變一個人的觀念不容易。我相信,隨著社會的進步,隨著資訊的發達,隨著保險意識的普及,人們逐漸會了解保險、愛上保險、習慣保險。

 

 

  記者:作為港漂大學生,你們在香港面臨的最大困境是甚麼?

 

  期桐:香港地域狹小,地少人多,房屋是最大的問題。香港的房價冠絕全球,如果你想在香港落地生根,從事傳統行業,很難存到錢安居樂業。有調查顯示,在香港購買新房屋的人群中,有80%是內地人買

 

房,其中,60%是從事保險行業的內地來港大學生。「港漂」畢業後如何擇業?以上數字給了我準確的答案。

 

  記者:在訪問的最後,我想問問你對未來有甚麼目標?有沒有甚麼心得體會可以分享?

 

  期桐:我希望建立自己的團隊,通過結識志同道合的夥伴和我一起努力奮鬥,達成個人成就,這將是一件很讚的事。我認為選擇保險行業是一個終身承諾,簽單是和客戶一段關係的開始而不是結束,能夠被客戶信任是一件很幸福的事,我和很多客戶最後慢慢發展成了好朋友,這種開心難以言喻。

 

 

  在香港沒有懷才不遇,只要努力奮鬥,就能獲得公平回報,保險是個多勞多得的公平行業,我會將保險作為自己的終生事業,把自己所學運用在工作中,體現自我價值,積累財富,實現夢想。

 

  有一天,我在讀《佛說未曾有因缘經》中的一段話,對我深有啟發,云:「如天雨滴,後不及前,雖不相及,能滿大器。修習智慧,亦復如是。從微小器,終成大器。如是輾轉,滿無量器。是則自利利人,名為大士。」我也要從點滴做起,從小事做起,把這種雨滴般完美的追求,運用到我對客戶的服務中。